毫米波雷达的数量是否足够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功能需求。以下是详细分析:#武大造毫米波雷达小卫星成功入轨#
一、核心结论
单个毫
:仅能覆盖特定方向(如正前方),适用于基础辅助功能(如自适应巡航、前方碰撞预警)。
多个毫米波雷达:可实现 360° 覆盖,支持高阶功能(如自动泊车、盲区监测、交叉路口预警)。
二、关键影响因素
1. 功能需求
功能场景
雷达数量
覆盖范围
典型配置
自适应巡航(ACC) 1-2 个 前方 180° 前向长距雷达(LRR)
盲点监测(BSD) 2-4 个 侧后方 120° 后角雷达(RRR)+ 侧雷达
自动紧急制动(AEB) 1-3 个 前方 + 侧前方 前向雷达 + 角雷达
全向障碍物检测 4-6 个 360° 无死角 前 / 后长距雷达 + 4 角雷达
2. 性能参数
探测距离:长距雷达(LRR)可达 200 米,中距雷达(MRR)50-150 米,短距雷达(SRR)<50 米。
角分辨率:单个雷达约 ±10°,多雷达融合可提升至 ±1°。
抗干扰能力:多雷达通过信号分集技术减少误报。
三、典型配置方案
1. L2 级辅助驾驶
配置:1 个前向 LRR + 4 个角 SRR。
功能:ACC、AEB、车道居中、盲点监测。
优势:成本可控(约$500-$800),覆盖主要风险区域。
2.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
配置:3 个 LRR(前 + 后)+ 6 个 MRR/SRR(侧方 + 角)。
功能:全向避障、交叉路口通行、自动变道。
案例:特斯拉 HW4.0 采用 1 个前向雷达 + 12 个超声波雷达 + 8 摄像头。
四、单雷达的局限性
覆盖盲区:
无法检测侧方 / 后方来车(如高速变道时的相邻车道车辆)。
交叉路口场景下,单雷达难以同时识别横向和纵向障碍物。
精度不足:
单雷达对静止物体(如护栏、隔离带)的识别能力较弱。
雨雪天气中,单雷达易受干扰,需多传感器融合补偿。
五、行业标准与建议
SAE J2735:建议 L2 + 级系统至少配备 2 个长距雷达 + 4 个角雷达。
Euro NCAP:2023 年新规要求 AEB 系统需覆盖交叉路口场景,推动多雷达配置普及。
车企实践:
小鹏 P7:5 个毫米波雷达(前向 + 后向 + 4 角)。
奔驰 S 级:6 个雷达 + 12 摄像头 + 5 激光雷达。
六、选购建议
预算有限:优先选择 1 个前向 LRR,搭配摄像头实现基础安全功能。
追求全面性:选择 4-6 个雷达,覆盖前、后、侧方,配合激光雷达 / 摄像头提升可靠性。
改装场景:后装市场可加装角雷达(如博世 MRR),扩展侧方监测能力。
总结
单个毫米波雷达在特定场景下(如高速公路 ACC)是足够的,但无法满足复杂路况下的安全需求。建议根据实际使用环境(城市 / 高速)、功能要求(L2/L3)和预算综合选择雷达数量,必要时结合其他传感器(摄像头、激光雷达)实现冗余设计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